摘要: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敗幾乎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癡遺患,而應勢滅越。伍子胥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用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說完便自刎而死。

伍子胥本爲楚國人。性格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男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爲亂”,於是遷怒於太子太傅伍奢,將其父、兄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

在伍子胥入吳之前,跟隨楚國太子建到齊國。後又到鄭國。太子建和晉國君王私通。要做晉國攻打鄭國的內應,伍子胥勸說建,鄭國以忠義對待我們,我們怎麼能背叛鄭國呢?但是太子建說他已和晉國說好了,就沒有聽伍子胥的勸說。後來被鄭國知道此事後,鄭國國君就把太子建殺了。伍子胥就逃亡到吳國去。

伍子胥入吳後,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爲將,選練兵土,整軍經武,使吳成爲東南地區一強國。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係,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最大威脅,繼而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

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湖北荊州荊州城北三十公里紀南城),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

伍子胥復仇志終得實現,並因功受封於申,亦稱申胥。闔閭死前並託伍氏輔佐少君,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後繼事吳王夫差。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敗幾乎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癡遺患,而應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

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勾踐率衆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爲越國所破火,爲避禍而托子於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

伯嚭本來也是楚國人。在伍子胥來吳國之後伯纔到吳國,當時有個相面的人就說伯這個人沒什麼本事,只會拍馬屁。讓伍子胥提防他一點,但伍子胥想他和伯話來自同一個楚國,而且和楚國都有深仇大恨。最後由於勾踐送給伯大量財務和美女,伯齬就在夫差面前屢進讒言。夫差用屬婁劍賜伍子胥死。伍子胥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用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說完便自刎而死。

他死後僅九年,越滅吳,終應其言。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爲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