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可謂很深刻,他臥薪嚐膽,在吳國喫盡了苦頭,後終於將吳國給滅了。

公元前494年,當吳國就快要擊敗越國時,此時越國只有五千兵士退守會稽,還多是殘兵敗將,只要夫差一聲令下,乘勝追擊,吳國便可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顧忌重重,只是將越王勾踐和他的夫人作爲人質押回國內,讓他們在吳國作爲下人,受盡恥辱。在吳國,勾踐故意表現得非常好,讓外人看來他根本不足以與吳國對抗,後來,夫差真的將勾踐放了。結果,在人家美女,金錢,拍馬屁的輪番轟炸下,內心膨脹的夫差,最終國破家亡。

許多人認爲夫差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只能用一個“蠢”字來形容,這不是明擺着放虎歸山嘛!但其實,在當時,夫差這樣的做法還真沒錯。在春秋晚期這樣的亂世,都是大國滅小國,誰強大誰就佔上風。不過,有一點要說的是,二三流的國家比如陳,蔡,衛等,就是已經被征服了,過不了多久,又會重新復活,越國也是如此。另外,越國的歷史比吳國還要久遠,國力方面當然不輸吳國,以當時吳國的實力,可能只能將越國打到服,而難以將其吞掉。

另一方面,勾踐派文種去說和,文種話裏的意思就是兩國若是拼個魚死網破,對吳國沒有多大好處,不僅元氣大傷,繳獲少,而且楚國那隻眼睛可一直盯着這塊肥肉。這樣一來,吳國還是難免陷入不測。夫差一想,還不如接受越國的投降和戰利品。當然,夫差若殺掉投降的勾踐,在那個講究正義的時代,夫差的名聲怕是保不住了,吳國也就混不下去了。

這樣說來,饒恕勾踐,不滅越國,夫差其實都沒有錯,實際上,他錯就錯在自我膨脹,盲目自信,沒有把國家的重心放在軍事建設上。按道理,降服了越國,吳國就應該發展本國的經濟實力,以及軍事實力,這樣不出十年,越國根本不是它的對手,想反也沒法反了。而吳王夫差卻將越國的戰利物資用來建樓堂館所這樣的基建項目,還徵用了不少人力,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在軍備尚且弱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可謂是對國家的極其不負責。

另外憑藉着吳國對越國的經濟壓榨,文化壓制,滅掉越國是遲早的事,就算不能,越國也將長期做吳國的屬國。可是,吳國偏偏走錯了方向,把重中之重的軍事力量給忽略。這期間,在吳國還沒消化掉越國前,吳王還把目標指向了比它強大的齊國,晉國,這不是自不量力嘛!就算越國不滅吳國,吳國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現實就是如此,弱國不發現軍事實力,又沒有良好的軍事計謀,只會被強國打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