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前256—前195),字季,沛縣(今江蘇)人漢高祖,西漢王朝的創立者

帝王家教是中國傳統家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帝王家教主要是教子弟如何當好皇帝,如何治理國家,目的是使自身的最高統治地位能夠長久持續下去。

劉邦年輕時正值秦朝焚書禁學,認爲讀書無用,並不愛學習。建立漢朝之後,身爲漢高祖的劉邦仍然認爲天下是他從馬上所得的,也就是靠武力獲得的,根本用不着學習《詩經》《尚書》這樣的儒家經典,他甚至還幹過在儒冠中撒尿、拒不接見儒生的事。

有一次,大臣陸賈在他面前談論《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劉邦一聽就非常惱火,對陸賈說:“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我的天下是靠武力得到的,哪裏要讀什麼那些沒用的《詩經》《尚書》呢?!)

聽到劉邦這麼回答,陸賈並沒有示弱,反而怒懟漢高祖劉邦,(《史記》卷97《酈生陸賈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084頁)他說:

“居馬上而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皇上認爲您在馬上取得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也就是說,您靠武力能奪取了天下,難道還能一直用武力來治理天下嗎?)

陸賈認爲只有文武並用,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被陸賈這麼一責問和勸導,劉邦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於是接受了陸賈的建議,開始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叔孫通等儒生們制定的朝儀,也讓劉邦深切體會到了“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因此,他一改以往輕視讀書人的作風,並放棄了讀書無用的思想,認真閱讀陸賈所進呈的《新語》,曰:“未嘗不稱善”(稱讚這本書實在寫得太好了)

劉邦在臨終前,寫了《手敕太子文》作爲遺囑,鄭重地確定太子劉盈爲皇位繼承人,並且從德、智兩方面對太子進行教育。

漢高祖劉邦的《手敕太子文》(嚴可均據《古文苑》所輯)一共有五則,而以前四則最有意義。

《手敕太子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子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爲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羣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爲汝來,爲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爲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經驗教訓

在第一則中,劉邦說: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全漢文》卷1,劉邦《手敕太子》,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頁)

這區區40個字,把劉邦這位漢朝的開國皇帝由認爲讀書無用,到深刻反省、深感失落的心理,因悔恨而醒悟的變化過程清楚地表現出來。

第三則與這一勸誡較爲接近,只不過內容更加具體,劉邦說: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全漢文》卷1,劉邦《手敕太子》,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頁)

如果前一則內是泛論學習的話,這一則內容則具體到了要求劉盈把字寫好。除了直面自己書寫的文字“不大工”之外,也就是寫得不太好之外,他毫不留情面地指出了劉盈的字寫得“猶不如吾”,也就是劉盈寫的字還不如他這個從小就不喜歡讀書的父親的。

在此基礎上,劉邦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汝可勤學習”,也就是要更加勤奮讀書了,並要求劉盈以後每次寫奏章,都要親自動手,不要使喚別人代寫。

要求企盼

第二則的內容與前述兩則不同,具體說明了劉邦爲什麼要立劉盈爲太子的原因。

劉邦說:

“堯舜不以天子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爲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羣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爲汝來,爲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爲嗣。”(《全漢文》卷1,劉邦《手敕太子》,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頁)

本來,劉盈是劉邦的長子,爲呂后所生,但由於他爲人比較軟弱,劉邦曾經打算廢了他,轉而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爲太子。由於大臣們的勸諫,更因爲呂后採納了張良的計謀,請來“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以增加保住太子之位的籌碼。

商山四皓

所謂的“商山四皓”是指秦末漢初(前200年左右)四位著名的黃老學者:

東園公唐秉、甪里先生周術、綺裏季吳實、夏黃公崔廣

他們都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等到出山時都已經80多歲了,頭髮、眉毛都白了,因此被稱爲“商山四皓”。

劉邦早就聽說他們四個人的大名,曾經試圖請他們出山爲官,但被他們拒絕了。

有一天,劉邦在與太子一起喫飯飲酒的時候,他看到太子背後有四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問清楚之後才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看到這個情景,“商山四皓”特意走上前來,跪倒在劉邦面前,並且向劉邦說明自己現在來做太子謀士的原因,他們說:“我們聽說太子是個仁義之士,又有孝心,能禮賢下士,我們就一齊來做太子的賓客,希望能輔佐太子。”

實際上,這裏是借“商山四皓”的嘴,在劉邦面前讚美太子,目的是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劉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看見有四位大賢人輔佐太子,也就打消了改立趙王劉如意爲太子的念頭。這道敕令清楚地表明,劉邦已最終決定立劉盈爲太子,作爲皇帝的繼承人。

儘管如此,劉邦也明確指出,只有“可任大事”的人,纔可以被立爲嗣君,也就是太子。他還用歷史事例說明,堯舜之所以將天下傳給別人,而不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並不是他們不知道天下是珍貴的。恰恰相反,正是由於他們以自己切身的經驗,體會到皇帝的大位事關重大,只能交付給那些有能力,並能擔負這一重任的人,而不能徇私情,交給自己“不中立”的兒子。

劉邦說:“一頭好牛,一匹好馬,人們尚且知道珍惜,何況是天下之重,帝位之貴呢?”

這也就說,劉邦從另一個方面告誡劉盈,你既然被立爲太子,就要勤勉努力,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望;既然我認爲你是一位可任大事的人,你就要不負所望,有所作爲。

訓誡教導

在另一則敕令中,劉邦說: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全漢文》卷1,劉邦《手敕太子》,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頁)

這實際是教誡太子劉盈對待長輩的態度,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等人都是與劉邦一同打天下的人,他們爲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說劉邦的皇帝大位凝結着他們的智慧、心血和艱辛。

所以劉邦告誡太子劉盈,不要以爲你已經是皇位的繼承人了,就可以小看這些功臣,你見到他們的時候,依然要叩拜,並要他告訴各位弟弟,他們都跟你一樣,見到這些開國元勳都要跪拜的。

劉邦對太子的教誡,確實是語重心長,言辭懇切,既有自身痛徹的經驗教訓,又有對太子深切的要求和企盼;既有適合社會各階層的諸如尊老敬賢、力學之類的內容,也有特定的家庭即帝王之家所特有的教誡,目的是防止太子劉盈因身居高位而傲慢自大,最終導致衆叛親離,王朝崩塌。

劉邦對太子的教育也蘊含着遠見卓識,他真不愧爲漢朝的開國皇帝。

這些家教家風,幾千年都不過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