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這是一首關於“根文化”的歌謠。這首歌謠,不僅在蘇魯豫皖,在浙贛閩粵,在雲貴川,在陝甘寧……甚至國外華人聚居區,也廣爲傳唱。歌謠的背後,就是一段歷史,是一場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文化,是中華民族血脈傳承慎終追遠的記憶。

爲了記住那段歷史,一代又一代的人會用小腳趾甲都是兩瓣來證實自己的來歷,並以此來區分與其他族羣的不同。山西洪洞縣,是天下移民的聖地,大槐樹,是天下移民共同的根與魂。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大移民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歷史背景,加入移民大軍的人又經歷了哪些曲折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天災人禍背景下的元末明初

這一切都根源於那場朝代更迭之間的戰爭,我們不討論那場戰爭的性質,我們只說戰爭造成的後果。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狼煙四起,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官府的血腥鎮壓自然造成人員的銳減。此時,中原地區又遭逢水、旱之災和蝗、疫之害,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屍骨橫野,人煙斷絕”。

等到朱元璋出江淮,進山東,收河南,定京都之後,纔算結束了生靈塗炭的人禍。但是天災造成的人畜持續損失尚不能立馬彌補。

與河南搭界的山西,卻是另一番景象。因爲牴觸較爲偏僻的山西既沒有中原地區的兵荒馬亂,也沒發生中原地區的各種災疫,恰恰相反,那裏風調雨順,人丁興盛。加之中原地區在元末戰亂中的難民加入,使得山西中東部地區人煙愈加稠密。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深感戰爭的破壞,造成了中原地區人糧劇減,百業凋敝的慘象,不得不把中原地區的州、府降格處理,比如將上府將爲下府,將縣降爲鎮、所。

洪武十年,災禍嚴重的河南、山東等地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可見人員損耗之嚴重。土地大片拋荒、勞動力嚴重不足、財政收入持續銳減直接威脅大明王朝的統治根基。朱元璋深爲憂慮:“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於是決定:移民屯田以安民心、穩社稷。

自此,明代大規模移民拉開大幕。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的50年間,不算小範圍,光是大規模移民就有八次,涉及到了20個省,山西及其周邊地區是人口最爲稠密之地,洪洞縣又是晉南地區交通最便捷、人口最多的縣,因此被確定爲移民中轉站。歷史就這樣選擇了洪洞,洪洞也因此成爲了奔赴全國各地的百萬移民的精神家園。

對於轟轟烈烈的移民潮,《洪洞縣誌》以及《大槐樹志》均有相關記載:明永樂年間,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附近的廣濟寺接納和分遣移民,這些移民多數來自潞、澤、汾、沁及平陽等地,他們都是各級官府層層申報的沒有土地以及人多地少的農民。官府在這裏爲移民分發路費、種子和耕牛。

《明史》等正史、筆記史料記載:姓氏共812個(包括更名改姓的部分),計有20個省、500個縣。其中:河南106縣、京津冀129縣、山東92縣、蘇皖兩湖62縣、陝甘寧51縣、山西34縣、內蒙古8縣、遼寧11縣、吉林3縣、黑龍江3縣、廣西1縣。

古人常以桑梓、根等喻指家鄉,而官府辦理移民的臨時地點,廣濟寺旁恰有一株”蔭遮數畝”千年漢槐,於是,這株漢槐就成了幾百年來移民及其後人們關於“老家”和“根”的記憶。

浩浩移民潮,該是怎樣一種悲壯與希冀

政府爲了做好這此史無前例的大移民工作,出臺了許多具體方案,包括遷徙範圍、人口比例、遷西方向、接收安排、分發盤纏、獎懲措施等等。其中人口分配條律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留二,八留三,同族同宗不得同往一地。這對於重家、重族、重土地的農民來說,無異乎集體發配,骨肉分離。

許多人爲了能與同族同姓的族羣不至於分散,不得不更名改姓;有的人故土難離,中途逃跑,受到臉部刺字、割去耳朵等的刑罰。此等摧殘與創傷,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

但我們可以想象當年先輩們背井離鄉、拖家帶口的戀戀不捨,那份割捨不掉的故土情懷,那種對陌途生涯的擔憂。他們一步一回首凝眸古槐,北風呼嘯,老鸛哀鳴,家人擁別,一別永訣,官吏呵斥,前路茫茫……

回望大槐樹時,也許長者會說:孩子們記住,將來如果有機會回來,一定要記住那棵漢槐,找到漢槐,也就找到了家,這裏有你們的親人吶!或者,他們會與陌生的同路人搭訕:俺是潞州人,您呢?我們都是從大槐樹下走出去的,以後相互關照着點吧!自然,這樣的搭訕會得到衆多的回應,因爲同命相連啊!

不光悲情,也許還有喜悅。對於大多數沒有土地或者人多地少,不足以養活家人的移民來說,也許他們更多的是心懷一種希冀,正是這樣一種希冀,纔會讓他們堅定地走向未知的明天!

不管如何,對於明廷來說,通過幾十年間有計劃地適度調整人口布局,給飽經戰亂的中原地區增加了人口活力,促進了中原地區的人口快速增殖,有效地補充了社會勞動力,使拋荒的土地得以復墾,中原地區經濟得以復甦。記住“老家”的親人,是他們讓我們找到了寄託

億萬移民的“大槐樹”情結代代傳承,深刻而又濃重。然而,幾百年過去,那株寄託着億萬移民桑梓之情的漢槐可否安好?

爲什麼人們對600年前老祖宗的祖籍地那麼情有獨鍾?爲什麼就連土匪流寇,鐵石心腸的人,一到大槐樹下就變得溫良恭莊?從流傳在民間的一些故事,就能窺見到中國人對於先祖,對於自己生命本源的敬重與感懷。

據說當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山西洪洞縣後,軍紀突然渙散。李自成讓部下拿來違紀者問罪。這一審才知道,這些違紀的兵士原來都去大槐樹祭祖去了,他們想親眼看一看自己祖先當年出發的地方,給自己一個念想,也把這種念想帶回家鄉說與親人聽,畢竟在那個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親自前往祭祖的。李自成聞聽此言,自然也是一番感慨,不但沒有問罪,反倒停止前進,放假三天,讓將士們祭祖尋親。

然而,這株讓億萬人心心念唸的大槐樹到底在哪裏?長期以來,大槐樹只是一個象徵,並不見其址其樹,就連洪洞本地人,許多人也沒見過大槐樹何等模樣,遺址何處。直到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啓、賀柏壽等人查閱資料遍訪故老,並出資興建古大槐樹遺址,出書刊文,才終於讓大槐樹有跡可循。

景大啓

遺址建起來後,同樣收到奇效。軍閥盧永祥從太原發兵一路南下,沿途燒殺搶掠直逼平陽。但當部隊進入洪洞縣境,見到大槐樹遺址時,出於對先祖的恭敬,竟秋毫無犯。因爲盧永祥的將士多來自河北、河南和 山東。洪洞人受大槐樹的庇佑,對景大啓等人的事業也開始從旁觀到參與,加之文人墨客的尋古探幽,終於讓大槐樹的故事飛出洪洞,飛向海內外,嫁接起追思先祖與實地祭祀的橋樑,確實是功德無量,可欽可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