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在線教育資源供給,還需要改變學校“單打獨鬥”的傳統教育格局,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企業在線教育服務,適當採取外包的形式,向那些通過資質審覈的教育機構、企業購買網絡課程服務,提供“智能+真人”的雙引擎驅動教學服務。羅帆表示,在線教育具備不受時空限制的便利性、重複性、共享性等優勢,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機構的教育產品及服務形式將不斷迭代升級,促進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更加深度融合,不斷地分析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爲學生推薦更加個性化的內容。

本報記者 馬睿琪報道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根據新華網2020兩會熱點調查顯示,近一年民衆最關注的教育問題中,“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及在線教育發展”熱度排名佔前兩位。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催生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諸多變革,線上教育行業紛紛崛地而起。不過,看似火熱的背後也出現了種種亂象,對於是否報名網課,很多家長和從業者都陷入了糾結中。

亂象之下應加強監管

疫情期間,學校延期開學、培訓機構處在關門停業狀態,市場對於在線課程需求強烈,於是在線教育再戰新風口。

據國際投行研究報告顯示,在線課程的普及正以超出預期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線上課程滲透率將從2019年的15%升至45%;此外,預計中國線上校外培訓的市場規模約爲570億美元,是2019年70億美元的8倍。

但是,有風口的地方就有亂象,一些機構出現了收費參差不齊、師資力量薄弱、退款困難、教學內容缺乏等問題。

前不久,來自天津的劉先生在網上購買了成人英語網絡課,花費14000元。由於付款多日後仍未收到上課通知,劉先生便登錄App查看,發現課程價格直線下降幾百元,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老師不專業,課程不優質等問題。對此,劉先生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自己想要退款,但是機構分文不讓,維權無果。

事實上,劉先生的遭遇絕非個例,被欺騙的消費者還有很多。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數據用戶維權案例庫顯示,各大網絡教育平臺均被投訴過,一些耳熟能詳的大機構也有不少消費者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退費難、授課內容不佳、虛假宣傳、霸王條款、任性“停課”退款難等。

造成這些亂象的原因有哪些?記者根據2020年人民網兩會調查結果發現,22%的網民認爲“教師資質水平參差不齊”是培訓機構面臨的最大問題;19%的網民表示 “收費過高,或變相收取其他費用”的問題凸顯;18%的網民認爲培訓機構“誇大宣傳”;13%的網民認爲培訓機構“超出國家課程標準,應試、超標、超前培訓”。

近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佈會上對疫情期間的線上教育情況進行了介紹,充分肯定了在線教育的優勢和其在疫情期間發揮的積極作用。但也指出還存在網絡運行保障能力不足,體系化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不足,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以及線上教育師生互動和情感交流不足等方面的突出問題。

該負責人還強調,今後要進一步完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的保障體系和運行機制,提高基礎教育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快推進線上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共享,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中研普華研究員羅帆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校外培訓機構良莠不齊的原因主要是市場準入機制不夠完善。據統計,截至2018年12月12日,全國共摸排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發現存在問題的機構27.3萬所,現已整改24.8萬所。也就是說,全國將近25家培訓機構拿到了辦學許可證。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從源頭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規範企業運營方式。

實現個性化、智能化升級

事實上,通過這次疫情,在線教育的互聯網屬性更被大衆認可和放大,但在亂象的背後,真正留住用戶的關鍵因素是內容與服務質量。能將短期暴增的流量真正轉化爲紅利的公司,才更有機會勝出。

那麼,如何進一步規範在線教育服務?羅帆建議,針對這一市場做好上層建築,從國家層面制定出臺全國在線教育規範,構建在線教育標準體系,對在線教育機構和平臺進行分級、分類管理;設置准入和退出機制,對技術、安全不過關的機構、平臺進行清理,維護良好的行業秩序;對在線教育機構進行全網管理、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提高在線教育機構安全合規意識。

一位高校教授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早已不再是知識壟斷者,網絡社會中的個體都有可能成爲兼具知識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雙重角色。從長遠來看,教育行業將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重要領域,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與企業協同建設教育資源爲學生提供在線教育服務將成爲一種常態。因此,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在線教育資源供給,還需要改變學校“單打獨鬥”的傳統教育格局,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企業在線教育服務,適當採取外包的形式,向那些通過資質審覈的教育機構、企業購買網絡課程服務,提供“智能+真人”的雙引擎驅動教學服務。此外,雙方可在資源支持、學情監測、評價反饋等方面加強協同創新,促進在線教育的健康發展。

“當然,有關部門還應加強監管與服務,設計適應在線教育發展規律的相關標準和規則,才能保障在線教育資源供給的社會力量高效有序運行。對提供教育服務的教師和社會機構進行資質審覈和評估,優化在線教育市場主體的准入與退出機制。當社會力量在優質在線教育資源供給中真正把提升教學質量作爲發展重心,保證優質教育教學服務標準時,優質教育資源才能實現‘線下’和‘線上’的全線貫通與全面覆蓋。”這位教授坦言。

疫情後,也是是線上教育的轉折點,在線教育作爲一種教學模式,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羅帆表示,在線教育具備不受時空限制的便利性、重複性、共享性等優勢,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機構的教育產品及服務形式將不斷迭代升級,促進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更加深度融合,不斷地分析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爲學生推薦更加個性化的內容。隨着5G技術的快速普及,這將爲未來教育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幫助在線教育實現個性化、定製化、智能化升級。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希望投身於在線教育行業的創業者或從業者教書育人的初心永遠不會被那些爭名逐利的慾望所泯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