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世勳告訴記者,城鄉居民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參保範圍,把長期護理保險作爲解決我國農村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的一項重要社會保險制度,肯定是今後我國的發展方向。今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發佈,“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多形式建設日間照料中心,改善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殘疾人護理服務”被寫入其中。

補短板 助發展

本報記者 趙琳琳報道

爲確保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近日,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2020年全國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工作。

“進一步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成爲今年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具體包括“繼續推進敬老院法人登記工作,有序推進生活不能自理並有集中供養需求特困人員應養盡養”等。

多因素制約農村養老服務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2019年末,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388萬人。其中,農村老年人口占相當大的比例。

然而,我國農村地區養老服務機構卻存在較大缺口。資料顯示,至2018年,全國有鄉鎮32527個,村委會54.2萬個,有農村敬老院1.8萬所,按敬老院都建在鄉鎮一級、互助機構都建在村委會計算,覆蓋率分別爲55%和20%。其次,我國農村、鎮和城市的常住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爲18.47%、14.53%和14.2%,農村社會化養老照料的比重僅爲2.8%,醫療衛生機構、老年活動中心供給數量不足。

另外,與之同時存在的還有養老服務設施數量的不足。據民政部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爲15.4萬個,增長了10%;各類養老牀位合計749.5萬張,增長了2.6%。從老齡人口以及市場供應的養老牀位來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31.1張;而根據中國”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的養老牀位數將提升至35-40張,其中護理型牀位比例不低於30%。目前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牀位數量繼續增長,但明顯不足,供需不均局面仍然待解。

此外,現今不少地區城鄉實施了生活自理有困難的低保老人、經過評估後給予養老服務補貼制度;有些地方還規定了城鄉的生活自理有困難的低收入老人也可以獲得養老服務補貼。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桂世勳曾經提出,把養老服務補貼制度擴大到城鄉低收入老人時,最好與同樣失能等級的城鄉低保老人養老服務補貼標準有所差別:對於城鄉低保家庭的失能老人而言,養老服務補貼標準要比同樣失能等級的低收入老人高一些;而低收入的城鄉老人,如果失能等級與城鄉低保老人相同,那麼他的養老服務補貼標準要比低保老人低些。

當前,上海市已經實施這一措施,城鄉低收入的重度失能老人,每個月獲得的養老服務補貼要比城鄉低保的重度失能老人少百分之二十。

桂世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當前不少地區已經實施養老服務補貼政策,但從全國來看,由於一些地區的財政困難,目前還未實行養老服務補貼制度。這是農村養老服務發展中的一塊短板。

其次,2016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試點階段,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原則上主要覆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羣。試點地區可根據自身實際,隨制度探索完善,綜合平衡資金籌集和保障需要等因素,合理確定參保範圍並逐步擴大。”

最近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的《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又提出“點階段從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羣起步,重點解決包括失能老人、重度殘疾人在內的重度失能人員基本護理保障需求。有條件的地方可隨制度探索完善,綜合衡量經濟發展水平、資金籌集能力和保障需要等因素,逐步擴大參保覆蓋範圍,調整待遇保障範圍。”

桂世勳告訴記者,城鄉居民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參保範圍,把長期護理保險作爲解決我國農村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的一項重要社會保險制度,肯定是今後我國的發展方向。前幾年我國有部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地區也已將覆蓋範圍擴大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羣,其中青島市在2018年4月1日起實施的“新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方案規定對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的職工與城鄉居民,在資金籌集和享受照護待遇方面實施差別化政策。

桂世勳認爲,鑑於農村居民個人年可支配收入具有水平低、多元性、隱蔽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因此很難與城鎮職工個人一樣按本人可支配收入的同比例繳納保險費;部分地區探索所有參保人員均按照相同金額或按當地城鄉居民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比例繳納長期護理保險費,但籌資總水平又偏低,並與我國現行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模式又不匹配。因此,如何積極穩妥地將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羣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參保範圍,解決好他們的個人繳費和享受待遇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完善。

綜合施策解決養老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其中包括農村養老服務。

2013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發佈,其中提出“完善農村優撫制度,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次年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加快構建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再次加以強調。

2017年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其中專門提到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通過鄰里互助、親友相助、志願服務等模式和舉辦農村幸福院、養老大院等方式,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

2018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佈,提法明確爲“構建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創新多元化照料服務模式”。

今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發佈,“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多形式建設日間照料中心,改善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殘疾人護理服務”被寫入其中。

“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成爲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

中研普華研究員張星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互助養老,由低齡幫高齡,首先解決了社會公共資源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專業化的志願隊伍,參與到高齡老人的活動中來,無疑可以起到極大的緩解作用。其次,讓低齡老人更好地實現老有所樂。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既打發業餘時間,又可以找到自我價值。另外,年齡相仿的羣體則更有共同的語言,更懂得被幫助的對象的需求和需要。相對於年輕志願者來說,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更易於讓受助對象接受。

但同時,張星也表示,目前家庭養老人仍是農村養老最普遍的養老模式;子女照顧贍養父母具有不可替代的養老保障作用,能較好地照顧父母,給予較好的精神慰藉。隨着家庭子女數的減少,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留守老人對於養老的需求較高,社區養老作爲新興的養老模式也逐漸興起。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的力量來滿足農村老人養老的需要,村集體通過組織農村老年人活動中心,提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爲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服務。

而基於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桂世勳對記者說,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老人養老服務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的完善與發展還需多措並舉、綜合施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