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著作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三七粉可治一切血病。”自古以來,三七都是家喻戶曉的珍貴中藥。其出色的止血功效,被稱爲“金瘡要藥”,人們將它比作“金不換”,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由於三七名貴,因而出現了許多以三七命名,但實際與三七作用不同的其它植物。例如常見的其它品種就有菊三七、田三七、景天三七、蘭花三七、藤三七等等,經常有人會把它們混淆。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說的便是“藤三七”。

三七與藤三七的區別

衆所周知,中藥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乾燥根莖。而藤三七則是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珠芽。別名洋落葵、土川七、藤子三七、小年藥、金錢珠等。原產南美熱帶地區,在我國很多地區均有種植,尤其在南方地區種植較多。因其根狀莖上長有大量不規則疣狀塊莖,掰下來曬乾,無論是顏色還是外形都和名貴藥材三七長得及爲相似,故被稱爲“藤三七”。

藤三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生長,其塊莖類圓柱形,稍扁或彎曲,珠芽呈不規則的塊狀,全體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瘤狀芽突起,皮稍厚而粗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呈白色,粉性,經水煮後斷面黃棕色,角質樣。氣微,味微甜,嚼之有黏性。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味微甘而苦,頗似人蔘之味。”這裏指的就是藤三七。

三七與藤三七的功效差別

三七的功效主要有止血,散瘀,消腫,定痛。用於治療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產後血暈,惡露不下,跌撲瘀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等;而藤三七功能滋補、活血補血、補益肝腎、消腫散瘀、壯腰健膝,用於病後體弱、腰膝痹痛、跌打損傷、骨折等症。一般當作健胃保肝、骨折跌打損傷等症狀的偏方使用。

有人把藤三七誤認爲是三七,是因爲藤三七的珠芽、地下塊莖的外觀與三七很相似,市面上也有人利用這一點將藤三七的珠芽混入三七入藥,但是兩者的功效是有差別的。藤三七常爲三七的僞品,兩者雖均有散瘀止痛的作用,但其來源不同,功效主治有異,且市場價格差異大。

藤三七還是餐桌上的美味

常見有涼拌食法:將藤三七的嫩葉摘下來洗乾淨,焯過水,撒上新鮮的蒜蓉以及適量的醋和糖,攪拌均勻即可上桌食用,無論是清炒、煎蛋、炒肉都可;清燉食法:將藤三七靠近地面的疣狀突起,也就是其珠芽摘下來,洗乾淨,用來與雞或豬排骨燉湯,不僅味道鮮美,還能夠起到滋補保健的作用。

關於藤三七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此爲藤三七,藥用價值珍貴,請您識別好,告訴家鄉人,若山中遇見此物,是福氣,是滋補保健佳品,千萬別錯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