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張三是武林中最有名的劍客,無論去到哪裏,總有崇拜者送上好酒好肉,就爲了一睹他手中的劍。


但也總會有好事之徒,上前挑釁,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


黃齊是張三的侍從,他的工作除了照顧張三的生活起居,還包括用他的生花妙筆,紀錄下張三走訪各處所遭遇的大小戰役。


每每黃齊完成新的文章,文章馬上在武林間傳頌,成爲市井說書人的題材。


幾年過去,張三倦了,想要歸隱,和普通百姓一樣成家過太平日子。


黃齊聽了心裏一驚,要是張三歸隱,自己未來的生活該往何處去,他沒有想法。


說要歸隱,到也沒那麼容易。張三在武林聲望高,仇人也多,歸隱恐怕也很難真正過上太平日子。


張三求教佛寺住持,住持寫下六字箴言:「名之、譽之、毀之」。


張三心中蕩然,開始過起風流日子,讓黃齊把他的風流寫成文章,很快的人們就把張三視爲浪蕩子,避而遠之。


終於,張三過上了他想要的日子。


黃齊則是找到另外一位劍客,擔任他的侍從,給他寫故事。


很快,江湖又多了一筆劍客傳說。


心理


人是社會動物,一方面追求個人的自我主權(personal agency,一方面又需要社會認同,建立起和諧的關係。


但有時我們在自我與社會的觀點交錯中,失去了自我表達的「權力」。


好比爲什麼公衆號出了那麼多罵街,卻又有百萬粉絲關注的作者。


某個程度上,人們都需要一個窗口,去把自己內心想說,卻不敢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說,被壓抑的、負面的、充滿慾望的情緒,藉由某個被我們認同的聲音,作爲表達自我的工具。


可是把表達自我的權力交在他人手裏,讓他人的聲音支配自己。


就像自己只是一個語音輸入系統,別人說什麼,他們只是負責把別人的聲音轉成文字。


這時我們需要重新奪回權力,因爲權力就是「能力」。


當我們開始重新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用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話表達我們的認知,以及生活的一切。


別人纔可能真正的瞭解我們到底是誰,我們來自何方,我們想去哪裏。


同樣地,源於自我的書寫,我們纔可能從自己書寫的文字中,看見真實的自己。


可是真實的自己,並不總是那麼好看。但人心自帶美顏濾鏡,保護我們的自信不至於因爲現實而崩潰。


有個心理學實驗,研究者給參與實驗的民衆看許多照片,裏面有普遍被認爲好看的臉,也有普遍被認爲不好看的長相。


然後請參與者自評,和其他人的臉對比,自己的長相排在這些照片中什麼位置。


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人儘管不會認爲自己很好看,但都認爲「至少比普通標準好看一點」。


簡言之,如果60分是一般大衆的標準,那麼大多數人都會有「我至少比六十分高一點」的認知。


這個認知是主觀的,是心靈的美顏濾鏡。


這個濾鏡也是必要的,如果每個人都完全依賴客觀標準,那麼我們的自我就很難不被超我所抑制。


這種傾向,是在我們無意識中進行,稱爲「內隱情緒調節」(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內隱,有「在內的」、「隱藏的」意思,正因爲情緒調節的作用是意識所無法察覺的,所以也是「自動的」。


就像手機自帶的程序,會在我們關閉屏幕的時候,自動清清內存,好讓手機使用保持順暢。


內隱情緒調節,就是通過無意識下的情緒調節活動,對消極的情緒進行加工,保持我們內心不至於失衡。


回頭來說,這就是我們對於自我主權的掌控。


當我們說一個人要做自己的主人,便意味着不要輕易的被別人的情緒帶走。


我們的情緒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爲他人的悲喜,產生共情。


就像我們目睹被欺壓的人們,我們給予幫助,我們流淚:看見自己的家人被欺侮,我們同仇敵愾。


但這不意味我們的情緒可以隨意被他人綁架。


有時候,我們給予他人綁架我們情緒的機會,我們放棄了權力,等於喪失了能力。


我們讓其他人幫我們表達了,並讓別人決定我們該如何表達。


另一方面,有時我們對於權力的放棄,在於我們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情緒。


使我們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我們依舊被綁架了,讓理智、深思熟慮等讓內心保持平衡的力量,都交在情緒手裏


無論哪一種綁架,都是一種消極的心態。


當我們在談心靈的成熟,說一個人懂得人情世故,往往談的就是一個人有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他能在負面的氛圍中保持意識清醒,在情緒被挑動的時刻保持冷靜。


即使是在最爲感動的時刻,他仍舊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或受其他人控制的工具。


他既是能與他人共情的社會動物,同時也是能輕易說出「我是誰」,知道「我在做什麼」的個人。

 


方法


電影《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


內向、不善交際,對羣衆演講有恐懼的愛德華八世,爲了在戰爭中給國民打氣,向諮詢師尋求面對大衆就口吃的問題。


當我們對於表達自我,有一份恐懼,背後的原因不只是因爲不自信,而是我們的內隱情緒調節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


這份支持來自:我們對於自我面貌的認知是否清晰,以及我們在關係中想呈現的外顯情緒。


當我們對自我的面貌感到模糊,其實我們是清楚的,只是在別人的目光中,以及我們渴望給別人看的虛榮感中,讓自己的給自己寫篇自我陳述的演講稿:

1.給訪談稿一個前言後語


譬如「各位聽衆朋友好」和「感謝各位的聆聽」,當我們對聆聽我們的對象有一個默認,我們更能清楚的想象他們的面貌,用我們熟悉他們的方式去書寫,降低焦慮。

2.多用「我」來表達


「我有一個想法」、「今天我想說的是」……試着習慣我們可以,也能夠被看見。

3.主題明確、條列重點


主題明確,並用逐條(第一、第二……)陳述重點的方式,能方便我們言說,譬如想要對員工進行一段五分鐘的激勵演說,那麼是否可以更明確一點是激勵員工度過近期公司財務困難的演說。


這個演說的目的在於希望員工全體降薪15%,這筆款項於三個月後得到融資補足……這樣我們更容易整理清楚要說的話。

4.設定具體時間


寫稿子不要無限制的寫,好比TED演講基本不超過18分鐘。


我們可以給自己五分鐘的篇幅,只要說清楚重點,當我們試着用太多的贅詞,我們就更不好意思表達自我,即使表達了可能別人也搞不清哪些是客套,哪些是真話。

5.引經據典


當我們需要增進支持,通過引用經典的文具,可以讓我們更有信心表達自我。

6.標示情緒變化的記號


當我們寫好要言說的內容,我們可以自己演練幾遍,然後將我們在演練中的情緒變化標記出來。


說到哪裏我們容易緊張,談到什麼要求感覺自己容易咬字不清,用不同顏色或符號標記出來,可以提醒我們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

這篇文章不一定要給別人看,可以只是寫給自己看。


但重點是這篇文章清晰的陳述了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並且在這個真實想法的呈現過程中,我們辨識出自己的面目,以及我們對自己面目的倉促不安。


想要跟戀人表示自己渴望被關注、想要知道自己爲什麼被排除在升職名單外、想要做個自我介紹、想要澄清一個誤會……


許多要說的話,都要從我們自己願意開始表達自己開始。



結語


哲學家布魯諾(Jerome Bruner)曾說:「偉大的作家所獻出的禮物,是讓讀者成爲更好的作者。」


出於內心的肺腑之言,使我們更容易與互相欣賞的人交會。

原作者名: 高浩容

轉載來源: 故事心理(ID:studiomowen)

轉載原標題: 在你內心深處,你給自己打幾分?

授權說明: 合作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