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鹿足王聽到這裏,心中已十分愧疚,它向比丘說到:“我見須陀須摩王今天本想和我一同回去,我就知道這是一位大福德的人,信守不妄語的行者,真是值得尊敬啊,我從此也要改過自新,希望您與國王,也爲我常常回向,使我早獲暇滿之身,方好修成正果。國王被大鳥擄走的事情,來的十分突兀,好在當時的國相很有見地,他對大家說:“這隻大鳥叫鹿足王,不過請大家不要急躁,我相信陛下平時持戒精嚴,言而有信,這等福報之人,這隻大鳥是不敢對其加害的。

禮奉佛陀的皇寺沙門羣像

在大乘佛典經藏之中,記載了一則關於持戒之功德的往事,佛滅度後,佛子需當以戒爲師,這則佛門典故,對於當下佛子修心治癒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相傳古印度有一位須陀須摩王,這位國王有個良好的德行,就是持戒精進,因此他對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十分謹慎的,國人都稱讚說,這位國王是位言而有信的長者。一天早上,國王的乘坐車駕來到御花園裏賞花,快要到達花園的時候,恰好遇到一位沙門來這裏行乞。古印度有尊重供養沙門的傳統,於是國王便向這位沙門致以了問候,沙門說自己現在很餓,希望國王陛下能夠憐憫,賞賜自己一些食物。國王立即說到:“這件事情不急,我現在就吩咐廚師爲您烹飪食物。”

孰能想到,這時天邊禿人飛來一隻大鳥,如金翅大鵬一樣龐大,瞬間就將國王攜持而去了。國王被大鳥擄走的事情,來的十分突兀,好在當時的國相很有見地,他對大家說:“這隻大鳥叫鹿足王,不過請大家不要急躁,我相信陛下平時持戒精嚴,言而有信,這等福報之人,這隻大鳥是不敢對其加害的。”

此圖爲文殊菩薩護法,佛子如能持戒克己,自身也會有護法的守護

果不其然,鹿足王將這位國王擄到自己的巢穴裏,只見國王終日愁眉不展,哀傷連連。鹿足王笑道:“你一個富有的國王,難道參悟不出因緣的道理,世間的事情,有聚就有散,你既然已經在我這裏住下了,就別在觀念你的國家了。”國王回應說:“我並非不知有聚就有散的道理,我曾答應一位比丘,要供養給他食物,現在我身陷於此,沒法去履行承諾了,這是失信於人啊!”

鹿足王說:“既然你這麼講究,那好,我給你七天的時間去供養這位比丘,同時也交代交代你的身後事,避免國家混亂,我現在就送你回去,如果過了七天的時限,憑我的神通,再把你捉來,也是易如反掌。”說罷,鹿足王便把須陀須摩王送歸他的城邑。

國王歸來之後,立即派人尋找那位乞食的比丘,併爲他供齋。供僧的事情打點完了之後,就準備安立太子,讓國相來輔佐他。此時乞食的比丘說:“陛下有能仁之德,我理當報答與您,七天之後,請陛下讓我和鹿足王見面。”七天的時光,轉眼既到,鹿足王果然飛來,要把國王捉回自己的巢穴。國王早已等着鹿足王的到來,因爲自己也曾許諾鹿足王,要跟它一起回去。這時,比丘出現在了鹿足王的面前,對這隻大鳥說:“須陀須摩王一直都是信守承諾的人,正因爲他信守着不妄語的戒規,纔能有如此大的福德。想來你也是鳥獸中的大福報者,如果能夠活人一命,這不也是在遵守不殺生的戒規麼?”

人生最難得的勇氣,是改過自新

聽了比丘這番話,鹿足王心裏也尋思:“這比丘說的確實在理,何況須陀須摩王對我的許諾,更多是我強迫的,我的確不該拿此作爲要挾。”比丘接着說到:“你現在之所以沒有暇滿人身,正是你許久世前不信守戒行所致,你可曾聽過‘實語是爲人,非實語非人’的教法?”鹿足王聽到這裏,心中已十分愧疚,它向比丘說到:“我見須陀須摩王今天本想和我一同回去,我就知道這是一位大福德的人,信守不妄語的行者,真是值得尊敬啊,我從此也要改過自新,希望您與國王,也爲我常常回向,使我早獲暇滿之身,方好修成正果。”

由此可知,持戒對於人來說,並非是強行的限制,而是使人遠離煩惱,消災免難的殊勝法緣。

相關文章